科研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科学研究>>科研动态>>正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讨论班活动三: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6年3曰29日下午在威廉希尔williamhill中文经理办公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进行了科研讨论班活动,由教研室主任傅建平老师主持,李高君老师做了“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题演讲。马克思主义利益思想应该包括:第一,利益是人类活动的基本动力。无论什么时代的人,他们的奋斗无不是因为利益的驱使,遑论其个人利益、集体利益、民族利益抑或是国家利益。利益从来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利益始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征,只有从生产关系出发,特别是从财富分配方式、效果评估看,才能说明利益的本质和历史作用,而“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对一切执政集团而言,谁不给人民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谁就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马克思《神圣家族》:“这种利益是如此强大有力以至战胜了马拉的笔、恐怖主义的断头台、拿破仑的剑以及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受难像和波旁王朝的纯血统。”(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耶稣《圣经》中讲得再好,可能是画饼充饥;马克思列举的马拉是法国大革命演说家,说得再好人民还是不相信;罗伯斯庇尔用断头台对付异见者,最后自己上了断头台;拿破仑好近国力连年征战,最后被流放。中国几千年政权更迭,一次又一次证明上述道理。第二,实现人们的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社会的每次行动,都是从直接的物质动因产生的。”利益的基础性地位,首先集中体现在它是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而启动这一系统的力量之源,是历史主体——人民的利益追求和驱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追求自身各种利益的历史。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非常重视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1942年12月,他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第三,利益矛盾具有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恩格斯以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相互斗争情为例,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0.)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位的动力,而利益驱使则是人们发展生产力的首要动力。第四,利益对思想具有决定性作用。回顾孔子言论,说什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真的是清高得一点也不接地气,马克思在批判鲍威尔把思想和革命激情看成历史活动的决定性因素的唯心主义错误时言说才是真正贴近人的真实生活和追求,这永远不会改变的人们的思想现状就是:“‘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利益理论和有关思想,对全面推进我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着指导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该不忘初心,一贯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公开申明自己的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物质利益观。全面深化改革,随着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进入“攻坚期”“深水区”,我国社会矛盾问题日益凸显和尖锐化。利益矛盾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处理好、协调好这种利益矛盾,才能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告诫全党,我们的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敢于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坚决冲破思想观念束缚,坚决破除利益固化藩篱,坚决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依法治国,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共建共享的根本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最重要之处在于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督促领导干部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树立道德高标准和纪律底线意识,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追求高尚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督促8800万共产党员不忘初心、铭记入党誓言,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撰稿:李高君)